陈叶翠——“小巷总理”的故事
前些年,转入社区的一些老党员对社区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,党员不亮明身份、不缴纳党费的现象十分普遍。面对这种局面,陈叶翠没有把责任推给这些老党员,而是先把板子打在自己和社区党组织身上。她幽默地说:“什么叫管理,你管人家人家理你你才能管,人家不理你你怎么管?”怎么才能让党员服从管理呢?陈叶翠找到了出路,那就是“要把党员管理好,首先要为他们服务好”。
老党员王学功反映,他住的楼房自来水管压低,三楼以上吃不上水。陈叶翠立即跑自来水公司,经过多次协调,终于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吃水难问题。老党员王莉为楼房产权问题要带领居民上访,陈叶翠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居民拿到房产证。老党员陈文绪病故,所在企业已经破产,后事无人料理。陈叶翠得知后,发动居民出钱出物为老人办完了丧事。她的真情换来了党员的理解和支持,社区170余名党员,都主动到社区党委报道。
党员发动起来了,怎么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呢?陈叶翠认为只有党员作出榜样,群众才能跟着干。为此,她发动党员在社区设立党员责任区、党员示范岗、党员志愿服务队、党员义务巡逻队,将重点任务、重要工作交由党员负责完成,社区41位楼长、112位居民小组长绝大多数也都交由党员担任。在今年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章建筑工作中,社区党员率先拆除自家违章房,有效带动了居民群众,使社区违章房全部顺利拆除。现在,社区党员凝聚起来了,事事冲锋在前,竖立起了一面面鲜红的旗帜。在甸柳第一社区,居民都说共产党好,党在这一方小天地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“现在我们社区的党员主动性非常高,十一前夕我们在居委会的滚动屏幕上下通知召募志愿者巡防员,一下午的时间就有80多名老党员主动来报名。”
一个月她动员48家经营业户,筹集100多万整治环境
陈叶翠认为“社区工作千头万绪,仅靠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几个人很难管理好社区。只有发扬民主,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,才能调动起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”。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实践,陈叶翠在社区探索推行了“四议三评两公开”民主工作法,凡属社区重大问题都要经社区党委会提议,经社区、驻区单位党员代表组成的党员议事会商议,并听取由楼长、党员小组长、退休人员管理会会长等组成的社区居民议事会的建议,最后交由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大会决议,将社区“两委”工作通过季度一考核、半年一述职、年终一总结的方式交由社区党员群众测评,并做到决议、结果“两公开”,有效保障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,极大激发了居民和辖区单位参与社区管理、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。
通过这种民主工作法,不文明养犬、社区办公用房改造、占道经营等社区管理难事、愁事也都得到妥善解决。她说,“我们确实尝到了民主管理的甜头,这就是我们管理好社区的法宝”。
济南市迎全运时,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繁重,拆迁整治涉及部分居民的切身利益,面对着拆迁难、经费不足等诸多难题,陈叶翠充分发扬民主,将整治方案、拆迁办法、工程进度交给居民共同商议表决,短短一个月时间内,她就动员驻区单位和辖区内48家经营业户共筹集资金100多万元,对2条街巷、88个门头房进行了整治。仅上半年,就拆除违章建筑60多处、面积近2000平米,拆迁过程中社区没有出现一个“钉子户”,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。
在一次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上,商讨决定环境整治资金事宜。陈叶翠对大家说:“咱们前期搞的预算不足,这都怨我的工作不到位,现在资金上还有些缺口,希望大家能再支持点,今天算是求大家了。”话还没说完,一位居民业户激动地说:“陈主任,社区搞环境整治对我们是好事,整治得漂亮了还能给我们增加房租收入,还需要多少你就说个数吧,我们坚决支持,你说出多少钱我们就出多少钱……”
创建“零失业社区” 她承诺决不让一个下岗职工吃不上饭
陈叶翠常说:“人一生谁没个坎坷,在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十分关键,这是我们社区干部应尽的职责。”辖区居民李丽娜,丈夫有了外遇抛弃了她,第二任丈夫又经常打骂她,两个孩子又身患残疾,生活的重压让她患上了脑瘤却又没钱医治,这个苦命的女人彻底绝望了!
陈叶翠知道这一情况后流泪了,她一边安慰李丽娜,一边为她凑钱治病,为协调李丽娜的医疗费,陈叶翠从早上8:00一直等了几个小时才见到该单位领导,但领导一句“你和她什么关系?我工作很忙,赶紧出去”的话,让陈叶翠鼻子直发酸,也让她的心一下子凉到了脚后跟。可救命钱不能耽误!她带着李丽娜残疾的小女儿,在路边举着“伸出你援助之手,挽救她一次生命”的牌子进行募捐,跑劳动部门、民政部门申请救助,还说服丈夫从自己家拿出一点积蓄救急,最终筹集到了10000多元的救命钱,帮助李丽娜顺利做了脑瘤手术,让她有了活下去的希望。像这种真心实意帮助困难群众的事,陈叶翠做了很多,没钱治病就帮你千方百计协调医疗费,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为你全力争取,家庭遭遇突发事件就发动大家进行紧急救助。
对于困难群众,陈叶翠认为“救急不救贫”,不能单靠救助式的输血,更应该增强其造血能力。为此,她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帮助困难群众就业上。她曾以一名人大代表的身份,就下岗职工安置问题公开向居民承诺:在甸柳第一社区决不能让一个下岗职工吃不上饭,只要不挑三拣四,保证有活干。居民李强下岗时才28岁,情绪十分低落。陈叶翠劝说他学习了驾驶技术,协调驻地单位华帝燃具专卖店安排他从事燃具清洁工作。由于工作出色,不长时间就升任经理助理,李强又协助居委会安排了5名下岗职工到该单位工作。
在组织开展“零失业社区”创建活动中,陈叶翠办起了全区第一家社区手工作坊,优先雇用社区残疾人;把社区经营用房优先租给社区下岗失业人员,为辅助个别特困家庭,房租17年没有涨过一分钱。她组建社区再就业促进会,协调驻区单位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、就业信息和就业技能培训。在她的积极协调下,社区与30多家单位达成优先安排社区居民就业的意向,417名下岗失业人员、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实现就业。
去年以来,在甸柳办事处、区建设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甸柳第一社区先后投资20余万元,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商业一条街,扩建了商品房800多平方米,办起了物业管理机构、存车处,先后安置下岗职工96人。
她认为文化是邻里关系的润滑剂 组织成立“尚善若水俱乐部”
今年6月底的一个傍晚,甸柳小广场上再次热闹起来。甸柳第一社区正在这里举办“庆祝建党91周年”晚会。欢快的舞蹈、激昂的歌声,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,特别是100名退休老党员身着红军时期的服装出场的时候,更是将晚会推向了高潮。“这次的晚会准备时间长达两个月。老人们每天都准时来到社区排练,而且排练时都特别认真。这位大娘,其实已经搬家了,现在住在二环南路那边。但听说我们社区要办晚会,就积极回来参加。这两个月来,她每一次排练都没落下,而且从没有迟到过”。陈叶翠满面笑容地说。
陈叶翠认为:“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灵魂,是邻里关系的润滑剂,只有多组织一些社区文化活动,才能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。”目前,甸柳第一社区拥有由1000多名群众组成的“星光艺术团”,下设合唱、舞蹈、戏曲、快板、腰鼓等17支文体活动队,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。
陈叶翠告诉记者:“其实,甸柳第一社区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被人骂过不务正业,遭过冷嘲热讽,经历了不少辛酸和委屈,但最终还是走到了今天。”几年间,她想尽一切办法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场地不足,她带领群众多方筹资72万多元,改造居委会,建成集娱乐、健身、休闲于一体的近600平米社区活动中心;人手不够,她挨家挨户动员社区文艺骨干;内容缺乏,她经常大清早就跑到泉城广场、四里山等几个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点学习;演出缺服装,她就自己买来布料,让学美术的女儿设计,组织会裁剪的同志缝制;经费紧张,她就与丈夫商量从家中拿钱垫上……
“唱歌跳舞是文化,但不是文化的全部。”陈叶翠对文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。为此,她把普及社区文化和提升社区人文素养有机结合,组织成立“尚善若水俱乐部”,聘请专家教授为社区居民讲授《道德经》、《红楼梦》等古典文学,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养;成立“好妈妈俱乐部” 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等做“家庭教育课堂”、“漂亮女人”等系列讲座,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,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;成立“青少年成长俱乐部”, 推出感恩教育、国学小课堂等教育形式,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。
为把社区服务提升到更高层次,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化、职业化的服务,陈叶翠先后聘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曾家达教授、山东大学高鉴国教授、加拿大籍华人黄智雄等知名专家当“社区高参”。2007年10月,受黄智雄先生邀请,陈叶翠还赴香港社区观摩学习,回来办了个“小工坊”,他们还联合办起了“济南基爱关爱女性服务站”。不久之后,陈叶翠与山东大学、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联系沟通,成立了全市首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——甸柳第一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,建立了社工专业实习基地,探索推行社会工作“1+X”运行模式,“1”即社会工作站,“X”即高校专业人才、具有专业化知识的行业精英、社区党员和青年志愿者等3000多人组成的四支义工队伍,从而为社区带来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多元化的服务模式。
|